無論是個人或團體,要使知識很有生產力,必須從既有知識得到相乘效果。我們大多數人多半知道很多原理,但不會應用。主要原因是我們不會整合自己擁有的各種知識而加以使用。我們不會問,「從我知道的,我學過的,有哪些可以應用在這個工作?」相反地,我們往往劃分,這個工作用這門知識,那個工作用那門知識。
在學習與教學上,我們必須強調知識是拿來用的。在使用知識時,我們必須強調其最後要完成什麼效果,也就是強調知識的任務和作用。從聯貫即有知識當中取得相乘效果,這種能力是可以經過學習而得。
正因為知識已經專門化了,所以我們也需要一種方法學,一種學科,一種技術,可以將能力施用出來。否則,這些有用的知識大部分會變得沒用,仍然停留在資訊的階段。見樹不見林是很大的毛病,但見林不見樹也同樣是大毛病。可是林是樹的「生態」,沒有這種整體環境,個的樹肯定永遠都長不起來。要使知識有用,有生產力,我們就一定要學習見林又見樹;我們一定要學習「聯貫」(摘自後資本主義社會,作者彼得.杜拉克)
十幾年前讀到《後資本主義社會》書中只要聯貫的章節,知道這段內容很重要,一讀再讀,但還是不太能夠理解書中的意思,經過十幾年的內化之後,才逐漸釐清為何知識的聯貫如此的重要。如果每門學科都要從頭開始學習,就算是窮畢生之力,也只能學習到人類歷史上極少數的知識。但如果懂得原理、原則,再加上整合自己擁有的知識加以運用,知識才有其價值可言。
知識是拿來運用,而不是拿來炫耀的。這是彼得.杜拉克一再強調的觀念。而他是「身體力行」運用知識的典範。22歲當報社編輯,有感於知識的不足,所以立定志向每三年學一門學科,而當時他已經快要拿到哲學博士的學位。卻仍然虛心學習,六十年期間,他學習了經濟、科技、心理、經濟、歷史、藝術、哲學、社會學等專門學科,而管理學的學科是彼得.杜拉克所創立的。就因為他學貫中今、跨學科的學習,才能夠見樹又見林,能夠走在時代的尖端,比別人更早看到世界潮流的演變。再加上他活到九十五才辭世,他等於是一部活動的百科全書,但卻會隨著時代的演變修正自己原先的觀念與想法。
《杜拉克最後一堂課》的作者伊德善擁有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,曾為麥肯錫顧問公司的合夥人,著作等身,自己又與人合夥成立了「紐約顧問公司」可說是相當的忙碌,她自述在家裡接到杜拉克的電話,要她幫杜拉克寫書,讓她相當的驚喜,原因在於彼得.杜拉克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,開創了管理學的學科,他預言了許多事情都一一成真。再加上當時彼得杜拉克已經九十四歲,隨時都可能離開人世,所以既便她手頭上還是有許多的顧問工作,她仍然放下手邊的工作,答應杜拉克的要求幫他寫書。
在跟杜拉克共事的十六個月期間,她坦承是這輩子作出的最明智的抉擇,她的博士學位是在麻省理工學院念經營研究,然然杜拉克對他的啟發遠遠超過學校所學,也讓她想出許多如何幫企業行銷的策略與點子。而杜拉克之所以如此的有智慧,跟他一輩子有系統的學習知識再加上勤於「觀察、寫作、思考」很有關係。
資訊社會就是缺少像杜拉克這種不世出的天才,能夠提出不同於一般人的創見與獨到的見解。曾經有個漫畫很生動的描述彼得.杜拉克在企業界的影響力,在餐廳用餐時間,當彼得杜拉克開始準備講話之際,所有的顧客全部停下手邊的動作,豎耳傾聽杜拉克的講話,就可想而知杜拉克在企業界佔有什麼樣的份量與影響力。
引用網址:http://blog.udn.com/article/trackback.jsp?uid=tuankochin&aid=2878444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你好:如果覺得我的文章不錯,記得留言完後幫我按個google+1哦!